这是一张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的老照片,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倚靠在壁炉上,对面是他的夫人陈香梅。
这是壁炉现在的样子。
陕西南路542号这座始建于1934年的老洋房,如今已经91岁了。近百年的风雨,给这座建筑带来了斑驳的历史痕迹,也写下了一段丰富的故事。
淞沪会战前,这里曾是中美合作的中国航空公司首批外籍飞行员的公寓,首位总飞行师艾利逊等外籍飞行员曾长期居住于此并带教出了首批中国民航工作者。
画面正中这便是艾利逊
抗日战争爆发后,这座建筑又成了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抵沪后暂住、待命及联络中美的重要场所之一。
1938年,中航公司迁往重庆,逐步开辟了印度至中国西南各地区的“驼峰航线”,由中美飞行员共同执飞。这条著名的“驼峰航线”便是陈纳德推动组织的,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空中生命线”,它为中国抗战胜利提供重要物资保障。
“驼峰航线”的飞行中,中国民航工作者成为“航空救国”的重要力量。由居住在老洋房的飞行教员带教出来的一批批中国飞行员崭露头角。首批中国民航工作者在三个月内完成近900次飞行,成为“航空救国”的重要力量。
自艾里逊和陈纳德之后,这座洋房还接待过许多中国民航业的前辈。建国后,这栋老洋房被划归民航局。2024年,厦门航空在成立40周年之际接管了这栋老房子,对这里进行了修旧如旧,并挖掘了这座建筑之下的半部中国民航史。
这张1949年11月10日珍贵的《人民日报》原件报道了两航起义这一振奋人心的历史事件。1949年11月9日清晨,中国航空公司10架飞机与中央航空公司2架飞机相继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抵达北京、天津。同日,香港“两航”2000余名员工通电起义。
参与此次两航起义的飞行员顾杰飞正是厦门航空董事长、党委书记赵东的师父。他所参与校对、翻译的资料书籍也被存放于这座已经焕然一新的历史建筑。
时间进入20世纪60年代,主持建立了上海虹桥及广州白云两个国际机场的原空军副司令兼民航局第一任局长邝任农中将在此工作生活。1983年后,民航华东局第一任局长兼党委书记高世昌也曾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而厦门航空正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
因此,厦航此次的修旧如旧,不仅展现出其在上海、在华东地区继续深耕市场的决心,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呼唤与回应。
四十年前,MF8501从上海起飞,这是厦航最早开设的一批航班之一。此后,上海更成为了厦航集团“做足华东、做精长三角”发展目标的核心。目前,已开通16个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日进出港航班48个,其中“沪闽快线”增加到28班。
为提升在上海品牌形象,厦航集团多年来做了不少尝试,包括在虹桥T1航站楼投放了波音787大飞机及最新的空客321、建成T1航站楼控制区内唯一的贵宾休息室、改造在沪运营中心等。将分公司搬入这座拥有悠久民航历史的老洋房,也是这些尝试之一。
修缮后的陕西南路542号内部。
经历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历史的河流奔涌向前,这座洋房的一砖一瓦,承载着百年的风霜与温柔,也一直在“向风而行”。而蓝色的白鹭,飞入焕然一新的历史建筑后,将继续书写中国民航的现在与未来。
联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